大家今天跟大家唠唠我最近做的一个小实践,主题嘛就叫“广州妹子”。别想歪了,我说的可不是真的去找个广州妹子谈恋爱,而是用我学到的一些技能,来“创造”一个虚拟的广州妹子形象。
事情是这样的,前几天刷手机,老是看到一些关于“广州剩女”的街访,说什么择偶标准高,要求多什么的。就喜欢较真,就想看看,如果用现在流行的AI技术,能不能模拟出一个比较典型的广州妹子形象出来。

说干就干!我先是疯狂的在网上搜集各种资料,包括广州本地的一些论坛、社交媒体、新闻报道,甚至还看了好多粤语电视剧和电影,目的就是想尽可能地了解广州妹子的生活习惯、语言风格、兴趣爱好等等。这过程,简直比当年高考复习还认真!
第一步,数据收集与整理。
搜集回来的东西那叫一个杂乱,什么都有,美食推荐、旅游攻略、情感八卦……我得把这些东西进行分类整理,提取出关键信息。比如,她们喜欢去哪里玩?喜欢吃什么东西?对男生有什么要求?说话有什么特点?等等。这一步是最费时间的,简直就是大海捞针,眼睛都快看瞎了。
第二步,角色设定。
有了初步的数据,我开始给我的“广州妹子”设定一些基本信息。年龄、职业、性格、家庭背景等等。我给她取了个名字,叫“阿琳”,25岁,在一家广告公司做文案策划,性格开朗外向,喜欢逛街、喝奶茶、追星。家庭是广州本地的,父母都是公务员,小康家庭。

第三步,语言风格模拟。
这可是个难点!要让阿琳说出地道的粤语,还得带点广州妹子的特色。我开始学习一些常用的粤语词汇和口头禅,比如“靓仔”、“靓女”、“搞咩”、“冇问题”等等。我还特意找了一些广州本地的播客节目来听,模仿她们的语气和语调。
第四步,形象设计。
光有文字描述还不够,还得给阿琳设计一个形象。我用了一些AI绘画工具,输入关键词,比如“广州”、“妹子”、“时尚”、“可爱”等等,生成了一堆图片。然后,我从里面挑选了一个最符合我心中阿琳形象的图片,作为她的头像。
第五步,内容创作。
有了人设和形象,接下来就是让阿琳“活”起来了。我开始以阿琳的口吻,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一些内容,分享她的日常生活、情感感悟、对社会热点事件的看法等等。比如,她会分享自己今天喝了什么奶茶,去了哪个商场逛街,或者对最近的娱乐圈八卦发表一下看法。
第六步,互动与反馈。
发布内容之后,我会积极地与网友互动,回复评论、私信等等。我会根据网友的反馈,不断地调整阿琳的人设和内容,让她更加真实、接地气。
遇到的问题与挑战:
- 语言障碍:虽然我努力学习粤语,但还是有很多地方说得不够地道,容易被本地人识破。
- 文化差异:我对广州本地的文化了解还不够深入,有时候会闹出一些笑话。
- 技术限制:AI技术虽然很强大,但还是无法完全模拟出人类的情感和思维。
最终成果:

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,我成功地“创造”了一个虚拟的广州妹子形象——阿琳。她在社交媒体上拥有了一批忠实的粉丝,大家都喜欢她的真实、可爱和接地气。
这回实践让我深刻地体会到,要创造一个成功的虚拟人物,需要付出大量的努力和心思。不仅要掌握相关的技术,还要对目标人群的生活习惯、文化背景有深入的了解。最重要的是,要用心去感受,才能让虚拟人物“活”起来。虽然这个“广州妹子”是虚拟的,但她也反映了现实生活中一部分广州妹子的真实状态。也让我更加了解广州这个城市和这里的人们。下次有机会,我还想尝试创造其他类型的虚拟人物,比如“东北大哥”、“上海白领”等等,想想就觉得很有趣!嘿